范文:
《胆战心惊》的含义及应用
“胆战心惊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非常害怕、紧张到极点的状态。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临危险或者面临重大压力时,内心恐惧到极点,以至于连胆子都在颤抖,心脏也在怦怦直跳。以下是一些关于“胆战心惊”的用法和例句:
例句:
1.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时,居民们无不胆战心惊,慌不择路。
2. 听到那恐怖的传闻,他整夜都未能入睡,躺在床上胆战心惊。
3. 小明第一次站在舞台上演讲,他紧张得脸色苍白,几乎要当场崩溃,真是胆战心惊。
在现实生活中,“胆战心惊”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情境,如考试、演讲、手术、自然灾害等,都是可能让人感到胆战心惊的情况。
常见问答知识清单:
1. 胆战心惊是什么意思?
2. 胆战心惊的近义词有哪些?
3. 胆战心惊的用法有哪些?
4. 胆战心惊和心惊肉跳有什么区别?
5. 胆战心惊在句子中的例子有哪些?
6. 胆战心惊的反义词是什么?
7. 胆战心惊的成语故事有哪些?
8. 胆战心惊的成语演变历史是怎样的?
9. 胆战心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运用?
10. 胆战心惊在日常对话中的使用频率如何?
详细解答:
1. 胆战心惊的意思:形容非常害怕、紧张到极点的状态。
2. 近义词:心惊肉跳、提心吊胆、惶恐不安、战战兢兢。
3. 用法:用于描述人在面临危险或者重大压力时的心理状态。
4. 区别:胆战心惊强调的是内心的恐惧和紧张,而心惊肉跳则更侧重于外在的反应,如身体颤抖。
5. 例句:如上述范文中的例句。
6. 反义词: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、泰然自若、泰然处之。
7. 成语故事:虽然“胆战心惊”本身没有特定的故事,但许多故事中都有类似的情节,如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保护唐僧免受妖魔鬼怪侵害的情节。
8. 演变历史:该成语源于古代汉语,经过长时间的演变,至今仍广泛使用。
9. 文学作品运用:在小说、戏剧、诗歌等文学作品中,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,增强情感的表达。
10. 使用频率:在日常对话和书面表达中,胆战心惊的使用频率较高,尤其在描述紧张、害怕的情境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