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潘菽
范文:
潘菽,原名潘敬纯,字述周,号梦隐,浙江绍兴人,是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、教育家、哲学家。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与教育事业,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潘菽于1908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,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,后转入哲学系。1931年,他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,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威廉·冯特。回国后,潘菽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、北京大学等高校,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、中国心理学会会长等职务。
潘菽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,包括普通心理学、心理测量学、教育心理学、社会心理学等。他提出的“心理场”理论,对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。在心理学教育方面,潘菽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、自然科学相结合,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心理学家。
以下为潘菽的生平简介:
1. 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;
2.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,后转入哲学系;
3. 1931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,师从威廉·冯特;
4. 1934年回国,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、北京大学等高校;
5. 195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;
6. 1954年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会长;
7. 1977年逝世。
潘菽的学术成就和贡献,使他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崇高地位。他的著作《心理学概论》、《心理测量学》、《社会心理学》等,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。
相关常见问答知识清单:
1. 潘菽的出生年份和出生地是什么?
2. 潘菽在哪个大学学习过物理?
3. 潘菽在哪个国家学习过心理学?
4. 潘菽曾担任过哪些职务?
5. 潘菽提出的“心理场”理论是什么?
6. 潘菽对心理学教育的贡献有哪些?
7. 潘菽的著作有哪些?
8. 潘菽在心理学界享有什么地位?
9. 潘菽逝世的时间是什么时候?
10. 潘菽的学术成就有哪些?
解答:
1. 潘菽于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。
2. 潘菽曾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。
3. 潘菽曾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。
4. 潘菽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、中国心理学会会长等职务。
5. 潘菽提出的“心理场”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,强调心理现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。
6. 潘菽对心理学教育的贡献包括将心理学与哲学、自然科学相结合,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心理学家。
7. 潘菽的著作有《心理学概论》、《心理测量学》、《社会心理学》等。
8. 潘菽在心理学界享有崇高地位,被誉为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。
9. 潘菽逝世于1977年。
10. 潘菽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“心理场”理论、培养心理学人才、推动心理学教育等。